中车新名片
发布时间:中车新名片   来源:《汽车电器电子信息》   作者: 岳琳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车时代电气借力在牵引变流技术、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减振降噪技术的积淀,布局了乘用车电驱动系统产品、汽车级功率半导体器件、汽车级传感器、汽车减振降噪产品等业务,其同心多元化战略正在颠覆人们对于新能源企业自主发展的认知,威力巨大。

 

2019 5 月,余康和他的同事们参加了中车株洲所成立 60 周年的庆典。庆典上,他们与株洲所的前辈共同回顾了六十年来的成就:从设计研发韶 1 系列电力机车艰难起步,株洲所先后主导或参与设计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中国第一台高速动车组、全球首款智轨电车……

往日的辉煌并不遥远。“当乘坐高铁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它装载了株洲所八大子系统,但这复兴号上的‘中国芯’,只是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皇冠上众多宝石中的一颗。”余康骄傲地说。

人们更为关心的是,眼下,在国际巨头们竞相进行电动化转型、努力挽回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背景下,以中车时代电气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商保持先发优势是否成为可能?

布局

新能源汽车2018年表现不俗,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车株洲所远见的产物。时至今日,其用于核心部件的研发费用超过40 亿元人民币,投入达十六年之久,且几经波折。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最具战略眼光的决断是几乎在中车株洲所开启高铁攻坚战同时做出的。

2004年,国务院确定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部署,中车株洲所成为 200 公里动车组项目技术受让方,对口承担日本三菱电机牵引变流和网络控制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任务,从那时起到 2017 6 月,装载中车株洲所八大子系统的“复兴号”在京沪线双向首发,中国高铁正式迈入具有中国血统的“复兴号”时代。那一场惊心动魄的高铁攻坚战让中车株洲所一战成名,更成为中车株洲所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底气。谈及转战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初衷,余康认为中车株洲所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能源的转换课题,用牵引变流器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实际当中。在交通领域,除了轨道交通外,电动汽车是另一条重要途径。

早在 2002 年,中车株洲所就开始尝试将最初应用于轨道交通的电气传动及控制技术、交流技术等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发出商用车电驱动系统。从此时开始,立足轨道交通主业,利用行业核心技术进行相关领域产业化延伸,打造多元产业集群,一场改变产业格局的大幕正式拉开。

尽管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优势,但多数人对其前景顾虑重重。事实证明亦是如此——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中车株洲所在电动汽车面临的首要挑战。

“确实太早了,那个时候新能源汽车还仅仅是一些概念和理念,当时国家并没有相关政策去扶持,市场也没有做好准备去接纳,核心技术和现在相比也不够成熟,成本居高不下。”2007 年,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电动”)成立,以电动车辆电传动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工程化为切入点,致力于为电动车辆行业提供电传动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

由于各种原因,中车电动生产出来的电动大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面临市场开拓难题。中车株洲所决策层并未因此陷入恐慌,相反,加大了将高铁最新技术向新能源汽车延伸的研发力度,以降低成本、等待时机。几年后,这成为中车电动大巴抓住十二五期间株洲市打造绿色能源城市契机的关键。即使在市场推广最难的时期,他们仍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对电驱系统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决定进行专业分工,将乘用车的电驱系统与商用车区分开,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2014 年,中车时代电气汽车事业部成立,此举使得中车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技术研发优势更加充分地得以发挥。“想在行业持续领先就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困难时,能够做艰难的决定并坚持下来。余康说,在好的时光赚快钱,失去的往往是未来更好的时光。”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余康

踞高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车时代电气借力在牵引变流技术、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减振降噪技术的积淀,布局了乘用车电驱动系统产品、汽车级功率半导体器件、汽车级传感器、汽车减振降噪产品等业务,其同心多元化战略正在颠覆人们对于新能源企业自主发展的认知,威力巨大。

没有人会质疑中车株洲所的创造力。这家承担了中国轨道交通历年来最重要的科技攻关任务、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硕士在内的 6000 人科技团队的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汽车事业部成立之初,7 名博士用两天时间攻克 EMC 电磁干扰难题的故事至今还被余康津津乐道。到今天,汽车事业部形成了电磁兼容、集成设计、无位置控制算法、二次开发能力和自动标定等电驱系统多项先进技术的核心能力,背后庞大的技术支持都让他们在屡次挑战中赢得突破。“对于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而言,中车株洲所是绝无仅有的宝地和后盾。”

余康说,“有人说中车株洲所是巨人,我认为中车株洲所最为可贵的财富是传承,是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图发展的理念,而不是从零开始,这也是自主创新的精髓所在。”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正在改变,“一张白纸画机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要想实现快速的超越,必须要对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有深入的认识和消化吸收。因此,要实现关键性技术领域的突破,中国企业都需要与跨国公司进行更深度的合作。

在中车株洲所,这样的合作早已开始。

2008 年,中车时代电气斥资近 1 亿元收购英国丹尼克斯 75%的股权,完成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首个海外并购项目,迈出中车时代电气国际合作的第一步。

2014 年,以中车株洲所旗下A 股上市公司时代新材为主体整合德国博格橡胶与塑料有限公司,以进一步实现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专有技术向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延伸,这次合作突破了中车株洲所在高档乘用车减振及降噪领域的技术壁垒。

2018 年中车时代电气和德国浩夫尔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共同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德国浩夫尔集团(Hofer AG) 是一家在汽车行业以具有独立开发能力而享誉全球的国际性公司,产品受到戴姆勒、阿斯顿马丁、宝马等国际一线品牌的好评。

一系列国际合作,让中车株洲所逐一实现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在巩固和加强轨道交通主业综合实力的同时,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爆发,中车株洲所在该领域的深远布局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破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核心部件的突破到整体的超越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陷入危情时刻,面对国际巨头们的电动化转型,血拼需要怎样的大智慧?

“真正的大市场还没有到来。”余康说。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受制于产能,汽车事业部还未实现规模化供货。核心部件国产化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拉低了竞争对手的价格,给尚未大规模生产的汽车事业部带来压力,但毫无疑问,这种格局将成为推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催化剂。

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国际巨头们的电动化转型。

“这种改变无疑来自于中国市场的影响。”余康认为,“我们看到了这些外资品牌的变化,他们将35年的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就是为了挽回和继续抢占中国新能源市场。虽然暂时没有那么多量产的车型上市,但他们始终没有停止研发,加之其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一旦发力必然速度惊人。”

如何利用国内的产业链,做好自主品牌汽车,是一个重要课题。显然,余康希望与国内整车企业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电动汽车的整体进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将为全新供应链的开放带来机会,从而使自主品牌零部件突破原有封闭的供应链体系成为可能。研发的“投入对于一个零部件企业来说是巨大的,作为整车企业,应该通过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来保护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的创新。从短期看,这是对自主供应链的保护,从长远看,这是对整个汽车产业、对国家安全的保护。”余康说,未来的路很长很难,我们可以忍辱负重,可以耐住寂寞,但最终一定要“成事”——这正是中车株洲所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都有奋斗的目标,且可以不拘形式,不墨守陈规。


2000年我进入中车株洲所的时候,最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创新氛围和活力,特别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信任和新一代对老一辈的传承。和企业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辈肩膀 上,他们就是托起我们的巨人,我们也会是托起未来的巨人。”余康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