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经历深刻变革、产业竞争步入白热化的当下,“新能源”与“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全球产业话语权的战略角逐。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山东重工集团的战略抉择与实战路径,无疑为观察中国高端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在近期于青岛举行的以“科技赋能 装备美好”为主题的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集团及其旗下核心企业不仅披露了关键业绩数据,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以“新能源”与“国际化”双轮驱动的破局之路,展现出穿越周期的非凡韧性。
逆势增长:结构性优化彰显战略定力
2025年,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为制造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山东重工集团却在这场压力测试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近4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这一数字本身已属不易,但更值得深究的是其收入结构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海外市场与新能源业务,如同两台强劲的引擎,共同驱动着这艘制造业巨轮破浪前行。其中,海外收入占比史无前例地达到60%,这标志着山东重工已从一家“中国领先”的企业,成功转型为一家“全球运营”的跨国公司。与此同时,其新能源业务迎来了超过80%的爆发式增长,这表明集团在新兴赛道的布局已进入规模化收获期。这一系列数据生动地表明,山东重工已成功构建了“左手紧握新能源,右手拓展海外圈”的双轮驱动商业模式,使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凭借更加均衡和多元的动力系统,实现行稳致远。
三大战略引擎:驱动企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山东重工集团总经理王志坚在解读业绩时,将逆势增长的秘诀归结于三大核心优势——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与深度全球化。这三大战略引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了驱动企业持续向前、超越周期的核心动力系统。
第一引擎:技术“护城河”——以持续研发锁定未来优势
在装备制造这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真正的核心底气源于自主创新能力。山东重工深谙此道,多年来始终坚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2024年集团研发投入高达136亿元,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4.2%,这一水平即使在全球顶尖的工业集团中也位居前列。2025年,集团持续维持了这一投入力度。
如此巨大的投入,其成效直接体现在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上。无论是在传统的动力总成系统,还是在先进的整车整机领域,山东重工的产品均能对标全球顶尖标准,并持续保持领先。例如,其开发的系列高效内燃机,在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上不断刷新纪录;而在新能源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领域,也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这种以技术领先为导向的战略,最终让全球用户对“山东重工制造”建立了坚实的信心,形成了品牌忠诚度。
第二引擎:产业链“合力”——在竞合中提升整体效能
“协同发展”与“竞合”(竞争与合作)是山东重工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体现。集团旗下拥有潍柴动力、陕汽重卡、法士特变速箱等众多在各自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通过强大的内部协同整合能力,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正是得益于这种对全产业链的掌控与协同,山东重工得以在发动机、新能源动力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市场份额上持续领先。王志坚对此阐释道:“我们坚持充分竞争,市场完全开放,这样才能倒逼各个产业链不断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我提升,保持竞争力。”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既让每个子公司都在市场化竞争中锤炼出过硬的内功,又在集团战略层面形成了一致对外的强大合力,实现了“1+1>2”的效应。
第三引擎:全球化“纵深”——结构性布局熨平市场波动
深度全球化战略,是山东重工在2025年复杂环境中展现强大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其60%的海外收入占比,内涵深刻:其中,30%来源于对凯傲集团(KION Group)、法拉帝(Ferretti)、博杜安(Baudouin)等欧美高端品牌的并购整合与运营贡献;另外的30%则来自于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出口,以及在海外建立的本地化制造与销售网络的贡献。
这种“海外产业+本土出口”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全球化模式,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山东重工的增长动力不再依赖于中国单一市场,而是建立在北美、欧洲、亚太等多个经济增长极之上。当某个区域市场出现经济下行或政策波动时,其他市场的良好表现能够有效进行对冲和弥补,从而“熨平”了全球布局的周期性波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稳健与可持续增长。
潍柴样本: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
作为山东重工旗下最核心的动力系统平台,潍柴动力的实践是集团整体战略落地的生动缩影。潍柴集团董事长马常海以一句“年年难过年年过,日子过得还不错”的风趣总结,道出了其在逆势中的从容。2024年前三季度,潍柴实现营业收入2500多亿元,同比增长6%。这份“不错”的底气,正来自于其对“守正”与“创新”的精准平衡。
一方面,深耕传统优势,挖掘存量市场新机遇。 潍柴并未将传统业务视为“夕阳产业”,而是敏锐地捕捉到AI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全新增长点。随着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进入高潮,作为其生命线保障的备用发电机组成为“刚需”。潍柴自2023年起便持续发力大缸径发动机这一高附加值领域,精准切入数据中心备用电源市场。从其发展轨迹可见一斑:从最初年销几十台,到2024年的数百台,再到2025年1-3季度销量实现同比400%的惊人增长,大缸径发动机已成为潍柴传统业务板块中最为耀眼的增长极。
另一方面,猛攻新能源赛道,构筑未来增长基石。 “必须抓住,绝不能掉队。”——这是潍柴对新能源市场斩钉截铁的态度。2025年前三季度,其新能源板块实现同比122%的高增幅,证明了这一战略的决心与效力。而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全面布局。
早在十几年前,行业对新能源前景尚存争议之时,潍柴便已开始悄然布局,围绕电池、电机、电控这“大三电”核心领域,构建起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链。2025年3月,潍柴烟台新能源产业园的正式投产,更是将其新能源战略推向了新的高度。该产业园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PACK能力,在满产状态下,不仅能满足潍柴自身对高性能动力电池的需求,更为整个山东重工集团的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供应链保障,标志着其新能源产业从技术研发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结语: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范式启示
纵观山东重工与潍柴动力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全球产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一家卓越的制造企业并非盲目追逐所有风口,而是需要具备深刻的战略定力与系统性的布局能力。它通过将高强度的自主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引擎,将产业链的协同整合作为提升效率的关键手段,将深度的全球化运营作为抵御风险的基本盘,这三大战略引擎同频共振,共同锻造出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强大韧性。
“新能源”与“国际化”这两大时代命题,在山东重工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双轮驱动战略,不仅使其在传统优势领域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更在新兴的全球赛道上占据了有利位置。山东重工的探索与成就,无疑为中国制造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范式:即以科技赋能产业根基,以全球化视野谋划未来,方能在时代的大考中,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