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公交行业转型新解:以“合理票价+服务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来源:商用汽车网    作者:隋一    浏览:700    2025-10-23 14:40:23

当城市的第一缕曙光洒向街头,公交车已载着人们奔赴新的行程。然而,这看似平静的日常背后,公交行业正面临深刻的转型压力。近年来,公交行业运营压力增大,传统依赖财政补贴的模式面临挑战。2024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为386.7亿人次,约为2019年水平的56%。在运营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行业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公交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客运量波动下滑导致票务收入减少,而人力等刚性成本却持续上升。其中,人工成本作为主要支出项,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202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2.41万元,较2013年实现显著提升,这既反映了社会进步,也对行业运营提出了新要求。


image.png


此外,政策性因素与市场化运营之间需要更好协调。免费乘车群体占据相当客流比重,而财政补贴也需要更精准地覆盖运营成本,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行业运营的复杂性。

政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行业现状,政策层面正在推动系统性优化。2023年10月,交通运输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合理界定城市公共交通价格补偿和财政补偿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成本、公众承受能力、财政补贴等因素,制定城市公共交通价格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这标志着政策导向从单纯补贴向多元施策的转变。


image.png

2024年12月施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进一步明确,要“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这一立法层面的保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当前政策导向体现出保障与创新并重的思路。在保障方面,强调完善补贴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在创新方面,则鼓励企业开展定制服务、场站综合开发、广告增值服务等多元化经营。

票价机制优化,推动精细化管理

在政策引导下,票价改革成为破解困局的重要突破口。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票价体系,推动精细化定价机制,已成为行业共识与改革方向。

成本压力与服务质量保障的双重需求,构成了票价改革的现实动因。回顾我国公交票价发展,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普惠低价,到2000年代普遍进入“一元时代”,许多城市的基础票价体系已延续近二十年未作调整。以部分城市为例,虽然公交线网不断扩展、车辆持续更新、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但基础票价调整相对滞后,加之客流下降,进一步导致公交企业收入下降。与此同时,人工成本、车辆维护等运营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公交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倒挂困境,现有票价标准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微信图片_20251023145618_1533_18(1).jpg

正是在此背景下,随着《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的出台,各地积极推进票价机制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科学的票制体系,这标志着行业发展理念正向可持续运营深化,其核心在于通过合理定价保障服务质量不降低。

近期,从省会城市到地级市、县级区域,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票价优化方案。2024年以来,多地通过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票价机制,在保持基础服务普惠性的同时,有效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据悉,已完成票价调整的地区普遍实现票款收入显著提升,部分城市增幅超过50%。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大连、抚顺等城市也相继启动了票价改革工作,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和公众听证程序,建立了更加合理的票价结构。

市场调研显示,市民对票价优化持理解态度,同时期待服务品质同步提升。“只要车辆更准时、乘车环境更舒适、线路规划更合理,适当调整票价是可以接受的,”有市民表示,“我们最关心的是出行体验的改善。”这充分说明,票价优化要与服务优化同步推进,才能获得市民认可,实现良性循环。

各地的实践体现了差异化、精细化的思路。在“政府可负担、企业可持续、百姓可承受”原则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路径:有的着力构建多层次票价体系,推出日票、月票、换乘优惠等多样化票制;有的根据线路特性、服务时段实行差别化定价;还有的建立票价与服务质量挂钩的联动机制。这些创新在确保基本出行可负担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了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通过这样的票价机制优化,公交行业正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既保障了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又为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创造了必要条件,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运营效率的双重提升。

服务创新突破,从同质竞争到价值创造

在政策加持下,服务创新成为行业转型的另一引擎。《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支持公交企业拓展多元化经营,这为服务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面对新形势,公交企业亟需从传统的标准化运输服务商,向现代多元化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升级。

公交行业具有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双重属性,这要求建立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公益性要求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基础出行需求,确保普惠性服务供给;市场化则需要企业通过创新经营实现可持续运营;而高品质服务则实行价值导向,让价格更好地反映服务价值。

实践中,这一模式已取得成效。某一线城市推出的“商务直达快线”采用市场化定价策略,通过提供准点直达、舒适乘坐等增值服务,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点。这种创新展现了公交服务从“一刀切”向精细化、差异化发展的转型路径。

“网约公交”模式展现出活力。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东莞巴士的“小青鸟”网约公交、重庆公交的网约公交业务在试运营期间就实现显著成效,验证了市场对柔性出行服务的需求。

“公交+”融合发展模式也创造了新的价值空间。从威海公交、雁荡山的全景观光线路、天津公交的双层观光巴士、宁波的观光线路,济南公交的双层观光线路,到各地推出的赏花专线、蹦迪巴士、公交婚车等创新服务,都在重塑公交企业的收入结构。这些“公交+”的模式创新,结合技术驱动效率的精准服务模式,提高了车辆运营效率,改善了乘客出行体验,塑造了公交更加时尚、年轻、有活力的形象。

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公交行业正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共同构成了行业转型的制度框架,为各地探索创新提供了政策空间。

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创新路径。在价格机制方面,动态调整、优质优价、分段计价等策略已在不同规模城市得到验证。在服务创新方面,定制化、场景化、融合化的发展模式展现出广泛适应性。从社区微循环线路到城际快速专线,从校园巴士到就医直通车,精准的产品定位正在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这些创新实践在政策引导下,结合本地需求,不仅提升了公交企业的营收能力,更重要的是重塑了公交服务的价值,让公交重新成为城市出行的重要选择。

当下,公交行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通过价格机制改革和服务创新双轮驱动,公交行业正从财政依赖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公交企业应把握政策与市场双重机遇,共同构建高效、便捷、可持续的城市公共交通新生态。这不仅关乎行业生存发展,更关系到城市竞争力提升和民生福祉改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公交行业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市民美好出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