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踪热点 深度报道 ]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那场“重卡解体”的碰撞测试,像一颗精心设计的营销炸弹,却在引爆后炸向了投放者自身。
当2.6吨的SUV将8吨重卡撞得“四轮离地、驾驶室倾倒”,网友狂欢尚未结束,乘龙卡车的法务声明已如冷水泼下——这场以“安全”为名的视觉盛宴,暴露的恰是营销狂欢中被刻意隐藏的真相黑洞。
营销的魔术道具:消失的透明度与错位的赛道
理想宣称测试卡车为“市场随机采购”,委托第三方中国汽研执行,看似公正。然而细究之下,三大疑点浮出水面。
“随机购买”的卡车,为何锁止装置疑似失效?
乘龙技术人员指出,重卡驾驶室需同时解除三道独立机械锁才可能分离,正常碰撞中概率几乎为零。卡车经销商直言:“若锁扣固定,驾驶室绝不会如此倾覆。”但理想至今未公开车辆检测记录或锁止状态,留下人为操纵的想象空间。
参数游戏:100公里时速的“真实”谎言
测试设定“相对速度100公里/小时”(双车各约50公里/小时),远超国内外碰撞标准(中保研64km/h、Euro NCAP 50km/h)。更关键的是,卡车处于空载状态,而实际物流场景中满载车重超20吨,碰撞能量相差数倍。理想用“超现实参数”制造震撼,却与真实风险南辕北辙。
当乘用车撞商用车:一场错位的“拳击赛”
商用车安全核心是“驾驶室溃缩吸能+主动预防”,如乘龙的“龙骨框架结构”和驾驶室后移技术,旨在牺牲车体保全司机;乘用车则追求乘员舱刚性。二者本如“井水不犯河水”,理想却强行将卡车拉入乘用车的安全擂台,用自家标准审判他者,既失公允,更显荒谬。
商用车反击时刻:从“背锅侠”到“破局者”
乘龙卡车的危机公关堪称转折点。
从被动喊冤到主动亮剑
初期抖音留言“被摆了一道”虽引发共鸣,但情绪化回应难撼舆论;随后迅速转向技术自证——发布欧盟ECE R29认证的驾驶室碰撞视频,详解四层吸能结构、龙骨框架等硬核技术,将公众视线拉回专业维度,从“谁更耐撞”转向“如何守护生命”。
开启行业科普黄金窗口
7月31日,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老汤哥Tango回应理想i8和卡车对撞事件:“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张骁 ”。随后,张骁回应:“可以啊,直播都行。”
公众对卡车安全的认知空白恰是最大契机。
商用车企可联合权威机构,将直播间变为安全课堂——用三维动画演示驾驶室后移技术如何在碰撞中创造“生存空间”,用传感器数据解读主动制动系统如何避免事故。让大众看清:商用车安全的本质不是“硬碰硬”的表演,而是“让司机活着回家”的系统工程。
营销的生死线:当噱头吞噬信任
理想的碰撞闹剧绝非孤例。从比亚迪“刀片电池穿刺”到特斯拉“车顶静压”,车企痴迷于制造视觉奇观,但此次翻车揭示更深层危机。
误导公众认知
网友涌入乘龙账号刷屏“不敢买,车轮都撞飞了”,理想粉丝迷信“i8无敌论”,完全忽视了真实事故中卡车满载的毁灭性冲击。
行业信任链崩塌
当车企把安全测试变为博眼球的“斗兽场”,消费者对权威认证(如C-NCAP五星)的信任也将被消解。营销的过度透支,终将让整个行业陪葬。
商用车,该你们上场了!
这场闹剧留给行业一句俗语警示:“借来的锣鼓敲不响”——靠贬低他人搭建的营销舞台,注定坍塌。而对乘龙们而言,危机中埋着黄金机遇。
打一场技术正义战
联合商用车企发起“真实安全标准”倡议,以满载工况测试视频对抗理想式噱头,将“驾驶室后移技术”“AEBS自动制动”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公众能懂的生存保障。
把直播间变成科普课堂
应战理想直播对撞,但规则由己定:请权威机构监测,卡车满载40吨,60公里/小时追尾静态i8。让大众看清:商用车安全不是“硬碰硬”,而是“让司机活着回家”。
重塑行业话语权
乘用车教不会的,流量能教会。乘龙抖音评论区已被百万网友占领——何不将这里变成卡车安全博物馆?用短视频拆解“龙骨驾驶室”如何扛住欧盟碰撞认证,让快递司机讲述“驾驶室后移救我一命”的故事。
安全不是碰瓷的素材,而是底线尊严;营销不是流量的赌局,而是信任长跑。当乘用车在数据迷雾中迷失方向,商用车,该你们点燃热血,把路照亮。
这样的营销是不是噱头,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